2011年,媒體定義為“中國校車元年”,這一年,以數名孩童生命為代價的幾宗慘烈的校車交通安全事故,將校車推至政策與市場的風口浪尖,政策口終于出臺了一系列校車安全標準,同時,校車這一新型市場蛋糕就此形成,資本市場由此開始了社會責任與商機的爭奪戰。
2012年由此成為眾校車生產企業貼身肉搏的一年,各家企業盡顯神通,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管理上,對校車安全都進行了極大闡釋。這一明面看來是爭奪市場份額的行為,卻以激烈的競爭從制造的角度迅速推動了校車安全發展。勇敢的試水背后,到底誰家的校車、什么樣的校車,適合在中國的土壤生存發展?關于這一命題的答案,在這一年快要結束時顯山露水。
中通客車是這答案中的典型一例。銷售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0月,全國校車銷量20667臺,中通校車銷量2103臺,穩居行業前三。繼2011年取得校車銷售好成績之后,中通校車再創新高。
在校車領域,中通的嗅覺和行動是比較敏銳的。雖然中國的校車標準出臺晚至2011年,但巨大的校車缺口早已因各種問題累積得顯而易見。這個領域政策口的不明朗不會告訴任何人應該怎樣做,只有摸著石頭過河,或者說只有你預見到了未來并明確了規劃,才具備了在這個領域創造的市場機遇里闖蕩的基本條件。中通在2008年開始研發和銷售校車,這一行動比國家出臺校車標準早了三年,重要的是,這三年期間無論是在技術儲備還是在推廣銷售上,中通都沒有松懈,一直保持著一個很好的發展脈絡,為其三年后有資格參與校車標準制定奠定了基礎,也為三年后校車市場蛋糕形成,中通對其迅速做出反應搶占市場份額奠定了基礎。而且,在標準出臺的大約半年前,也就是2011年7月6日,中通在其四十周年慶典上發布了第一款校車產品LCK6800DX。之后,中通迅速布局校車產品系列,不同型號校車多達14款列入國家校車公告,豐富程度屬行業前列。緊接著的2011年12月13日,中通在聊城啟動“萬輛校車進校園”活動,豪邁宣言在2至3年時間內,用1萬輛校車為學童提供保護。并且中通擴建了聊城新廠,規劃的產能達到3萬輛/年。把這些事情串聯起來看,中通打了一套推廣上的連環組合拳,且打得很適時,都打到點子上了。還有一個,就是中通對于校車的定價原則,中通校車的價格是比較“親民”的,這個親民不是一味的價格低,而是在采購方普遍能接受的價格范圍內,盡可能地將產品的質量和功能提高到最大,也就是說產品的性價比得到了最好的釋放,賣方和買方在天生制衡的天平上實現了另一種各取所需各自都好的訴求,企業讓出了利潤,客戶得到了實惠、給予了好評,企業的客戶群獲得了擴大。這是明智的符合中國實情的做法。
至于天時地利方面,這是客觀所在。校車市場,對客車企業來說,本該是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為什么讓中通搶了先?應該說這就是對市場的敏感,對大勢的把握。當國家將民生作為國事,當撤校并點不斷帶來了學生上學途中的慘案,當社會輿論紛紛向校車聚集……所有這一切,實際上已構成了市場需求要素,中通不僅抓住了機會,而且還利用各種手段催化這一市場。另一方面,中通地處的山東和及時切入的廣東、東北、江蘇等地,都是重視校車推廣的地區,尤其是“老家”山東,聊城、淄博、青島、威海、煙臺等地都采購或看好了中通校車,其中青島交運集團于2012年4月舉行的校車招標會上,將60輛10米校車大單的繡球拋給了中通,由此創下了國內10米校車訂單之最的中通榮耀,這對校車制造企業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肯定與鼓舞。
天時、地利,人和,更重要的屬于中通自己的人和,成就了中通校車的2012年。目前看來,中國校車這塊蛋糕雖大但并不好消化,想吃到、吃得多、吃得好,絕非易事,而截至今日,中通所取得的成績都值得行業研學,未來將會怎樣,我們拭目以待,當然,我們更期待中通客車繼續延續2012年笑臉,在2013年再次帶給我們驚喜!
上一篇
中通客車的破與立
下一篇
中通客車:鼓足干勁向前沖